汽车 来源:广州日报 2021-09-07 10:40:20
“经历了大风大浪,却还平静得像只是下雨时踩湿了裤脚一样,那种从容不迫的力量,才真正让人敬畏”,陈军(化名)坐在华为松山湖的办公室内完成了这周最后一行代码,就在朋友圈写下了以上这句“深夜鸡汤”。在华为工作五年的湖南人陈军对记者说:“我很欣赏广府人那种淡定的生活态度。”在湖南人陈军看来,广府人在大战略抉择面前也很淡定,即便在风起云涌的“造车”方面也是如此。在诸多巨头纷纷宣布造车之时,却有那么一批企业却始终坚持“不造车”:不少科技企业都曾经多次对外表态“不造车”,或者至少可以说相当低调。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是广东企业。
“不造车”,并不代表不进入汽车行业。华为和oppo等在8月份接连公开了其自动驾驶技术专利。那么,“不造车攻略”到底是怎样的呢?
造车大潮中,谁在选择“不造车”
科技企业造车,无不是轰轰烈烈。前有百度去年投入200亿元的一掷千金,后有小米雷军“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的豪言壮语。但大部分广东企业并不这么高调:科技巨头华为已经一再重申“不造车”。
而与华为所涉产业类似的中兴通讯高层也有类似表态,公司高级副总裁王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兴介入“汽车电子”,而不是介入汽车,对于中兴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意在把公司各方面能力集中起来,对汽车领域基础的器件、软件、操作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信息、计算等相关能力提供基础服务。中兴通讯定位“数字经济的注入者”,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汽车领域。“我们不会去造车,但是我们和车企是很好的伙伴。”这是王翔对媒体的表述。
腾讯方面,在今年4月的一个发布会上,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回答“腾讯是否造车”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腾讯不会做硬件部分……连接是腾讯的核心,在很多业务领域,会选择做好服务这一层,适配各种硬件系统。”
比起上述巨头,大疆“上车”更早。早到2016年底,就已经有媒体传出大疆有研发工程师被抓去做一个“神秘项目”。直到后来,大疆公开宣称要做车企的Tier1(一级供应商),给智能汽车提供“大脑”和“眼睛”,即L2+和L3级“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智能驾驶、智能泊车的系统方案和零部件。人们才恍然大悟,感叹于其先知先觉。
就连一些没那么高调的企业,其实也在涉足汽车领域。例如TCL。不过,他们的态度同样很明确:不造车。在今年6月举办的2021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一届年会上,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接受采访时表示,“TCL不会考虑造车,会聚焦在核心产业,但是会把握电动车快速发展的机遇,把握商机,做一些和电动车相关的产品。”
低调≠慢,更是强大的表现
貌似低调和淡定背后,广东企业的动作并不慢。
较新的消息是,8月13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获“自动驾驶方法及装置”专利授权,申请日期早至2019年1月。天眼查信息查阅到的专利摘要显示,该专利能够兼顾驾驶策略的灵活性与安全性。该方法将可以应用在控制智能汽车进行自动驾驶的过程中。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也在8月10日公开“行车环境信息获取方法及车载设备”专利,专利摘要显示,该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行车环境信息获取方法及车载设备,应用于通信技术领域,可以解决在V2X网络故障时车辆无法及时获取周围环境信息,无法准确控制车辆行驶的问题。这离oppo集团被传出正在筹备造车事项不过过去4个月。短短几个月间,总部设在东莞长安镇的OPPO已经完成了“OCAR”商标的注册申请,车辆定位方法、装置、车辆定位系统,还有涉及汽车的测距装置、测距方法、摄像头及电子设备等各种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就已逐渐浮出水面。华为更是已经斥资3.39亿元成功竞得广州白云区的华侨糖厂地块,计划修建广州研发中心,用于智能汽车、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领域的研发。
基础研究≠不实用,强大助力锂电池
除了紧贴市场的技术,广东在基础研究方面也为汽车生态做出了贡献。在广州日报·粤传媒与别克汽车共同举办的“与新建设者同行,发现湾区腾飞密码”活动中,记者探访了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意义重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散裂中子源”作用巨大。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子散射可以将汽车锂电池连同模拟充放电过程的设备放入中子散射谱仪,实时、原位测量在几百次充放电的过程中锂电池各个部分性能的精细变化,为优化锂电池的材料选择以及改进工艺设计提供关键数据。更关键的是,国外的散裂中子源虽然也有建设这样专门研究锂电池的谱仪,但都严加保密——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我国只能自力更生。“企业可以把实际的电池产品拿过来进行测试。”据介绍,目前已经有一些汽车企业正在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接洽商讨相关合作。
在更前沿的氢动力方面,散裂中子源也可能成为“关键一步”。“氢能源的应用要以高密度的固体形式存储氢为前提,但给氢气加压容易引发爆炸。于是,科学家尝试用特殊材料把氢气吸进去,要用时再把氢气释放出来”,研究员解释,“中子散射则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氢气在材料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能更好地储存和释放出来。”
专注≠狭隘,“不造车”原则下思路更开阔
近日,另一个震撼汽车界的消息是:中兴通讯跟上汽“好上了”。8月9日,中兴通讯宣布与上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汽车电子、5G行业、数字化、品牌建设、企业管理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虽然从外人看来,中兴与华为技术路线相似,但上汽先拒绝华为,旋即就选择与中兴联手的事实,也似乎暗示,中兴“上车”的思路跟华为会有所不同。
而低调的大疆其实也早已跟上汽通用五菱新宝骏有合作,甚至在4月的上海车展联合发布了KiWiEVPoweredbyDJI概念车。虽然创始人汪滔鲜有在媒体公开讨论其“上车姿势”,但在上海车展上,大疆把自己的其中一个展位安排在“法雷奥”和“速腾聚创”两家公司之间——前者是全球顶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后者是业内小有名气的激光雷达公司,大疆的用意可见端倪。
其实,砸钱造车不难,真正难的是:在笃定选择的道路上“保持克制”并悄悄发力——也许这才是广东企业内心强大的表现。
记者观察:“不造车”的选择实现行稳致远
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算,未来自动驾驶汽车60%的价值将源于软件。但是,入局不等于造车。正如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刘冬宁教授的研究,智慧交通建设目标的实现,最关键的是人工智能、5G传输技术、动态图像识别处理。而这些“恰好”也是很多广东科技巨头的强项。但真的只是“恰好”吗?或许是,但或许也不是。不轻易进入造车的“超重”产业链,不轻易掺和造车的复杂供应链,从自己主业出发,或夯实基础、或找准切入点,笃定地选择在未来汽车的“灵魂”处着力——实现行稳致远,才是真正强大的攻略。(全媒体记者 钟达文 周伟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