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2021-08-30 14:03:53
据媒体报道,日前一辆特斯拉汽车在广州珠江新城一小区地下负二楼车库发生疑似自燃,而且事故还殃及停放在该特斯拉附近的其他汽车。就此事件,特斯拉方面回应称,“目前事故原因尚未查明,接下来将在第三方的见证下对车辆进行检测。”一直都在舆论焦点上的特斯拉已经发生过多次车辆起火燃烧事件。
国内知名造车新势力品牌也出现了多起车辆起火事故。蔚来汽车前不久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临港大道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蔚来EC6在高速撞击隔离墩后起火,车主不幸罹难。事故发生后,蔚来汽车官方、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和公司高管纷纷通过蔚来App发声,表示蔚来汽车将进行罹难车主的善后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分析事故原因。今年2月,4月,在广州一大厦停车场外,一辆小鹏G3底盘起火,并冒出大量白烟,但最终也都没有很明确的解释。一些配套电池厂家也发文称并非由于电池组问题自燃。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们周围越来越多见,市面上绝大多数新能源电动汽车品牌都出现过自燃的事故,并且这些事故大部分都发生得毫无征兆,往往是在静置或者充电的时候起火了。在国外,保时捷、宝马、奥迪、通用、现代起亚等国际巨头的电动汽车无一幸免,也都有过车辆自燃事故或是存在安全隐患。那么新能源电动汽车到底安不安全?相信这也是广大消费者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高能量密度电池面临严峻的安全技术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被媒体公开报道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有124起,涉及大部分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且大部分车辆起火发生在静止状态下,但多数事故都无法查明真实原因。
“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大,电解液的活性越高,相应的安全性就会下降。”这是新能源行业专家普遍认可的解释。数据显示,2014年的磷酸铁锂电池和2016年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在140Wh/kg左右,而现在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系统普遍能量密度都达到了180Wh/kg甚至200Wh/kg,较之前有着大幅度增长,这样势必会增加热失控的风险。热失控主要是指动力电池电极或电解液转向化学反应引发能量外泄,根源则是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能量转化时超过了动力电池系统及BMS控制能力,最终使热能外泄。
“过于追求高密度能量电池是导致起火频发的原因之一,这跟相关部门补贴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国际大牌主机厂对于高能量密度电池都谨慎使用。”新能源汽车产业电车人联合会理事王荣进曾公开表示。除了能量密度提升引发更多的安全隐患,热管理和电池PACK包的设计也是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因素之一。采用主动液态散热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在安全性上就会高一些,而被动风冷散热技术安全性较差,但前者的技术门槛较高。
在电池包方面,目前国内两大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均已做出了技术创新。2019年,宁德时代推出了全新的CTP高集成动力电池开发平台,即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2020年,比亚迪则推出了“刀片电池”。CTP技术和“刀片电池”都是通过系统集成及工艺改进方式来降低成本和提升能量密度。但在安全性方面,“刀片电池”更薄,散热效果更好。特斯拉也在去年公布了最新的4680电池,比起上一代的电池单位可储存大约5倍的能量,且能量密度可达到或甚至超过300Wh/kg。
新能源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将逐步完善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方面的相关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同时,国家对电动汽车的管理正趋于严格,相关标准接连出台。比如,去年5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国家强制性标准。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对新能源汽车的召回做了明确规定;如2019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就要求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产品生产、销售、回收或召回过程中的溯源信息管理,同时提到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相关单位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深度调查分析机制,及时对相关投诉和事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
随着我们国家对电动汽车安全的重视,以及相关标准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召回量近两年呈上升态势。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召回45次,涉及车辆35.7万辆,与2019年的3.33万辆相比,上升了972%;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召回18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次。
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期,肯定会暴露很多问题,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只要监管到位,广大消费者也无需因为新能源汽车一些非电池组产生的偶发事故而过度恐慌,相信随着国家关相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能不断推动车企技术革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必将越来越好。(王增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